量产的完美和偶然的残疵,谁更珍贵?

%title插图%num

 

人们对于数量与质量的高度及稳定性的追求

不知出现在多少世纪之前,早已无法追溯

曾几何时,我们也都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让自己更理智与严谨

期盼自己可以精确得像一部机器

来使自己同自己做的事情

不断趋及完美

 

%title插图%num

 

却也不知从何时开始

开始关注自己生而为人的本质和意义

思考作为一个人而非机器存在的价值

关注手作与匠心

去音乐现场享受每场偶然出现的瑕疵与惊喜

珍惜那些独特的

不可留存和复制的记忆瞬间

 

%title插图%num

 

这种转变源于我们人生价值观的转变

从原来的,每个人的价值在于它为社会创造的价值

到人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而这价值的高低在于它的精彩程度

 

 

诶哟,跑偏了,还是说回艺术。

 

%title插图%num

回望美术史,也有些相似。

自十九世纪初印象派出现之前,绘画和雕塑是作为一种社会功能的存在,即图像记录。艺术品价值的高低由它记录图像的能力而决定,艺术家自然也更倾向于对画面的刻画,如造型、构图、光影的精准,从菲狄亚斯到米开朗基罗、从达芬奇到拉斐尔,无一不体现早期大师们对于美术技艺近乎苛求的执着。

 

%title插图%num

——达芬奇的各种手稿  

%title插图%num

达芬奇的出现无疑将古典绘画推向了高潮。他将自己对物理、生物、解剖学等科学领域的超前理解与实践程度融入绘画,将绘画的精准提到了空前的程度。

 

于是,当行业的知识不断被积累,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拥有精湛的作画技艺。而作品好坏的固有标准也逐渐形成,创作流程慢慢固化,作为图像记录之用的绘画,逐渐被标准化。

而后人们开始不满于如此枯燥,画家们不甘自己变为生产画作的画匠,慢慢由以往对绘画技艺的追求转向绘画主题的表现。浪漫主义是一个躁动不安的过渡期。

 

%title插图%num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1830 

 

 %title插图%num

而爆炸性变革的起因,是因为照相技术的出现。绘画长期被作为图像记录的社会功能,很快则被照相技术替代。画家们开始思考并尝试表现美术及绘画的本质——

印象派出现。

 

%title插图%num
 ——《红房子》,毕沙罗,1873

%title插图%num

如果这五个字还不足以表现这场变革的爆炸力,那换成另外七个字——

当代艺术萌芽。

 但,具体的过程我们下一篇再细说,现在先只看结果。

 

%title插图%num

 

此后,艺术家们更加追求思想的表达,而不是呈现图像的精确。人们也不再将绘画当做是一种工具,而是当真奉为艺术形式的一种。艺术家们不再为了图像的精准而将作画的痕迹抹去,开始保留笔触,保留色彩的混合过程,甚至保留作品中种种不刻意造成的残疵,并将之作为艺术的一部分。而现当代艺术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影像、装置、甚至行为艺术,不断有新的艺术形式被认可。艺术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思维不断突破条规,艺术的边界不断外扩。

当老的标准和边界不断被打破,完美这种临界概念自然无从谈起,于是对艺术品的褒贬也慢慢模糊,谈论也逐渐从好坏对错转为喜恶。

于是残疵也不再是残疵
无论是什么,都是作品的一部分
就好比那些不美好的
痛苦的、迷惘的过去在我们人生中烙下的印记
我们也曾想要将这一部分掩盖
在那些瑕疵上盖上一层又一层颜料
生怕别人看到,它真实的样子
却忘记了这本身
就是人生

 

当然,艺术本身就不是很容易在当下就理解的东西,今天的艺术是这个样子,明天未必不会有颠覆的变化。量产的完美和偶然的残疵,就像人究竟是为了创作价值而活,还是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我们也不必非要在这篇文章下个定论。

而不变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作品。


 

下一篇,我们要说一个也许是美术史上最爱自拍,噢不是,最爱自画像的艺术家。要是放在今天,这自拍的质量与数量,成为个网红应该是绰绰有余吧…

 

%title插图%num

 

本文转自 IT狗看艺术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文于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