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中场休息

%title插图%num
赵佶 雪江归棹图 卷首  钤双龙小玺
1110年,中国气候极寒,冬天又冷又长,三月雪还没消融(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薄雪覆盖着大宋江山。
宋徽宗拿出应景之作《雪江归棹图》与群臣分享。
 
“雪江归棹[zhào]”,据说有“雪江归赵”之意:
 

%title插图%num

雪江归棹图 卷 画心 1110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年,徽宗赵佶[jí] 29岁。
前半生,他过得不错。
1100年,哲宗暴毙,向太后力排最年长的申王赵佖与宰相支持的简王赵似,立神宗第十一子赵佶为帝。
 
垂帘听政一年后,强势的向太后也死了,19岁的赵佶成了当家人。
他推行新法,增加税赋,充盈府库。
开设翰林书画院,将书画艺术提升至未有之地位。
趁辽金冲突,宋在西北与西南扩充势力,六年设置了10个州。
徽宗在位头十年,黄河连续三年出现河水澄清的奇观。“夫黄河清而圣人生”(三国·李康《运命论》),百官歌颂,他自信爆棚。
此时,游说徽宗联金灭辽的马植还没露面,与民争利的蔡京还未擅权,劳民伤财的花石纲也还八字没一撇。
这位风雅的“教主道君皇帝”不会想到,18年后自己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身裹羊皮,跪倒在金人的祖庙。
那是后话,说回《雪江归棹图》。
 
这幅画卷,从帝王视角看生民与江山。
 
樵夫、渔夫、农夫、行旅之人都被诗意化了,成为仙人居处游憩之地的点缀。
 
山河素裹,意境超脱。
 
乾隆看懂了,引首用“积素超神”四字点题:
%title插图%num
蔡京长跋极尽赞美,称此画为徽宗“丹青妙笔”:
 
%title插图%num
但董其昌推测,赵佶是将唐代王维画作归在自己名下。
徐邦达认为董“不是开玩笑就是欺人妄说”,并说此画是“宣和画院中高手所为”(《古书画伪讹考辩》)。
无论徽宗参与到什么程度,这幅画是他唯一存世的山水画。创作于他的人生中场,那个轻盈、无负担,甚至有些出神的时刻。
画分三段:第一段是平远空旷的雪江,中段起高峰,最后为静谧的水岸。
 
通观画卷,奇峰突起,恰在黄金分割处:

%title插图%num

 

山水画重在“构”,这幅画卷的空间构造水平,后无来者。

 

1

画卷第一段,平远开阔,没染过的地方代表雪迹:
%title插图%num
近景第一个镜头,对准两个戴斗笠、穿蓑衣的渔夫,他们用力将船和观众一起拉入画中:
%title插图%num
远景萧瑟,但细看有船靠岸,渔夫正要过桥回家:
%title插图%num
 
这是人间。
再往前走,陆地、岛屿、小丘把水面分隔开。
 
第次铺陈的方式,让人想起董源的《夏山溪口待渡图》:
%title插图%num
水中央,一人独坐寒江。
 
他漂在这儿,没有明显动作,看不出要去哪个方向:
%title插图%num
参照远景的树来看,孤舟与人被放大了,这是徽宗在画卷中的第一个心理重心。
 
岸边有两座小亭子,不像农家陈设,它们暗示了观众面对雪江的观景视点:
 
%title插图%num
坐在亭子里看的风景,又是别样。
江边下了鱼罾[zēng]。
 
茅屋里,两个渔夫促膝而坐。这样的天气要坐得住,怕是要烤火,也要喝点热乎的。
 
不知他们是为了等鱼而对饮,还是为了对饮而等鱼?
 
%title插图%num
这幅画里精彩的还有山石,山石上提气的,是浓重的墨笔:
 
%title插图%num
 
右边山石上的笔迹尤其特别,像在写“乃”字:

%title插图%num

 

山水间,一个樵夫砍柴归来:

%title插图%num
 
三个行人不知去处:
 
%title插图%num
还有渔夫在收网:
 
%title插图%num
近景也有故事发生:
 
%title插图%num
一人在岸,正弓腰从船夫手里接东西,许是为晚餐备些河鲜:
%title插图%num
两位客官骑驴打山边来,仆从担着酒坛,像是去赴宴:
%title插图%num
有鱼、有酒,土丘与树木环绕的农舍,必有一场欢聚:
 
%title插图%num
画卷继续展开,镜头推远,第一段风景,淡出在山脚下的“豪宅”处:

%title插图%num

在道教文化中,茅舍村屋、轩馆楼台,都是通天之境的要件。

我们离仙境越来越近了。

2

画卷第二段,兀然耸起荆浩式的北派山峰,起范儿了
%title插图%num
靠控制笔法的疏密与墨色的浓淡,画家层层皴染出虎头虎脑的怪山,制造了幻境。
 
山上的植株点写的精彩,但不像写字那样绷着劲儿,而是含糊暧昧的散笔。
现实中哪有这样如意的山水?这是徽宗的理想。
 
画这幅画的时候,徽宗手上应该有不少奇石做道具。重点勾画的石头很具体,不该是凭空想象。
七年后,他想要画境成真,于是开启花石纲。
 
10艘船为一“纲”。
 
天下名花奇石、珍禽异兽,由船队源源不断运往汴京,营造皇家园林艮岳——巨大的耗费成为徽宗悲剧的起源。

3

画卷最后一段,是神仙福地:
 
%title插图%num
右倾的奇石下,有一个细致描绘的水塘,密集的木栅撑住了山势——这里是整幅画卷的眼:
%title插图%num
仙境的樵夫,与山那边的樵夫相反而行。
仙境的鱼罾,比山那边的鱼罾个儿头更大:
%title插图%num
远山抱水,安详寂静,观众好像都能听到渔夫拉网时沥水的声音。
画卷尽端,徽宗的心理踪迹再次出现——船靠岸,一人拴船、一人领路,他被引向一处更秀丽的宫阙:
 

%title插图%num

左上角为宋徽宗“天下一人”花押

但是等等,远处江面上,还有一艘帆船要远行。
 
驶向哪里?徽宗也不知道。
 
可以确定的是,他非走不可。
目力所及的答案,都不能让他安宁。
29岁的赵佶,还在找更高的目标,还想去更远的地方。
 
%title插图%num
 
靖康二年,金军攻陷汴京。
45岁的赵佶被俘,先到上京,后被押至北风呼啸的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囚禁。
54岁,他病死在土窖子里。
 
五国城的荒草乱石中有个小土坡,赵佶常爬上去久久南望。
什么都看不见,他已到最远的地方。

此文于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