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第14章叫“容止”,专门介绍魏晋时期的帅哥。
曹操的女婿何晏,面如敷粉。由曹操的孙子曹叡亲测,绝对没擦粉:
美男的代言人潘安,身高体重没具体写,但追星女孩的热烈反应已经足够证明他有多迷人:
当时的人狂热追捧帅哥,到什么程度?把27岁的卫玠活活看死了:
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吗?
在“想象画像”里,山水、树木、衣褶、童子、什物,都一丝不苟,因为这些暗示了画中人理想的身份。
比如,下巴和冠带,共用一条线。能少一笔,绝不多一笔。
画法虽然是定式,但这位画工的技艺精湛,鼻子、胡子和嘴,两笔带过:

他的衣褶飘动,暗示了摇摇摆摆的动态,明显是喝多了:
展子虔在这张画里的任务,是处理好四个人的关系,平衡构图。
人物领与袖的曲线,有书法式的构成,让画面变得灵动。
最右边正在专心阅读的人背后,石头好像一个鬼脸,也盯着他手里的书卷。
画家一定都很熟练了,唯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画错垂珠的行数,那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
下面这幅画,是宋徽宗最喜欢的。处处都有心思,高级:
骑手的帽子、胡须、腰带、马鞍都是暗色,但深度不同,拉开了微妙的差距,和黑马呼应:


白马脖子上有均匀、不自然的褶皱,暗示它的头慢慢转向观众:

这是唐人孙位画的竹林七贤(残卷只剩山涛、王戎、刘伶、阮籍),比较简单,人和物都像案子上的摆件:

他们在武则天统治时期长大,曾被幽禁在同一座宅子里,感情不错。
龙颜不可轻露,玄宗背向观众,走入纵深,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同样是五代,韩熙载故作“荒纵”的生活,被顾闳中的全景摄像机记录下来了:
东晋高僧惠远,在庐山东林寺与十八贤士建白莲社,修净土法门,与陆修静、陶渊明、谢灵运交往。
下画中人是陶渊明,但富态的样子不像那个求志的隐士,倒像赴会的领导:
孤竹国王子伯夷和叔齐,放弃王权,投奔周武王。后因武王灭商,二人持节退隐,不食周粟,采薇果腹,最终饿死。



动画片《大闹天宫》里玉皇大帝的造型,就是从这儿来的吧?
下面这幅画的笔法叫“折芦描”,比伦勃朗的素描还提炼,越简约越难画:
不过,古人不为发量操心,他们费心琢磨的是长生不老:
在下面这幅画里,赵孟頫题跋:
吾自小年便爱画马,尔来得见韩幹真迹三卷,乃始得其意云。
可惜他笔下的人与马,距韩幹远矣:
古代中国对男性外貌的基本追求不是帅,而是清奇高古。
用马云的话说:“大家都说我长得丑,我觉得我只是长得比较独特罢了。”(2015年9月,斯坦福大学论坛)
只知道,画家要是忽略了他鼻梁上那颗痣,脑袋可能也被忽略了。
到了明代,人物画的题材还是那些人,却越来越“不像”了。
下画中的陶渊明正写生呢,可是鸬鹚的脖子为什么拐成了直角?
有时候员外们也直接写在竹子上,明年字就窜上去了,寓意“节节高”:
有意思的反而是下面这幅,明朝第九个皇帝朱见深画的怪画:
他把儒生陶渊明、和尚慧远、道士陆修静的脸融为一张脸,寓意儒、释、道三教合。
这可能是头一次,中国画里出现三个男人紧紧抱在一起的样子。
硕大的牛头,本来可以为画面提气。但这幅画里的牛头,像狗头似的。
下面这幅画里的主角,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的隐僧,寒山与拾得:
唐寅挺会画画,但他画的人和物都软塌塌的,不够有说服力:
曾鲸的人物有高古意,但在轻巧的衣着线条下,没有令人信服的躯体:
当时,画中的文人只有一个追求,就是“清”,样子清瘦、日子清淡。
下面这张明朝官员标准像很讲究,面面俱到,像荷尔拜因画的那些人。
这种cosplay画的目标,就是做到富贵吉祥,宛若仙境。
如果乾隆那时有摄影术,他一定会比一个世纪后的慈禧玩得更炫。
小清新也好,小光怪也好,画谱里学不到的,只能自己琢磨。
到清末,有人试着把自己画得强悍,这样的形象以前只用在鬼神和武将上。
下面这幅画,是曾悬挂在紫光阁的280幅清朝功臣像之一: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何慕文说:“他的脸是西方画法,但脖子和衣领处有一个空白,没被画过。说明一位画家画了脸,其他人画了服饰兵器”。(2017年10月,澎湃新闻)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