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时,建议您点开音乐,边听边看感受更佳。

1890 年 7 月 20 日,乔治·莫兰迪出生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是五个孩子中的老大。


妹妹看他闷闷不乐,便在花田采摘了一朵鲜花递到他手里。
乔治呆呆地望着鲜花,仿佛弟弟的灵魂此刻正在花朵之中。

当他鼓起勇气告诉父亲自己想当一个画家时,父亲立刻拒绝了他。
父亲早有计划了,他想要乔治子承父业——干进出口贸易。
到了 1906 年,16 岁的莫兰迪终于被父亲拖去搞贸易了。

一年后(即 1907 年),17 岁的莫兰迪穿好西服、戴好礼帽、兴高采烈地到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报到去了。
莫兰迪才上了 1 年学之后,父亲便在 1908 年因意外而去世了。
他跪在父亲的遗体前痛哭不已,他觉得这么多年来自己并不是很懂父亲,很难想象父亲这些年内心有多孤独,而自己还总是违背父亲的意志。

作为长子的莫兰迪,此时不得不肩负起照顾母亲和三个妹妹的重任;
在学校里,莫兰迪开始研究过去几个世纪的老大师的作品;
并且首次接触了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这将影响他早期的作品。

1913 年毕业后,莫兰迪在意大利境内旅行,他参观了大量的博物馆与展览,并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

因为 1920 年代之后,莫兰迪就很少去再去旅行了。

他后来主要通过书籍来接触艺术家,尤其是莫奈、塞尚和修拉。

一个名叫尼诺的下士递给莫兰迪一个瓶子,“浇点橄榄油吧,不然太硬了。”

“赶紧浇上赶紧吃吧,不然等大伙儿都来了,咱们就没得吃了。”
莫兰迪点了点头,他这才发现,尼诺的额头上受伤了,通过纱布能看到浸出来的鲜血。
吃完披萨后,尼诺为莫兰迪点上了香烟,“伙计,你这一天要抽多少支烟啊?不怕早死吗?”

不久后,莫兰迪在一次行动中身受重伤,尼诺冒着枪林弹雨把他背了出来。

后来,他才知道,救出他之后不久,尼诺便不幸中弹身亡。

此后,莫兰迪与母亲和三个妹妹住在一起,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

尽管这些年“艺术革命”此起彼伏,但莫兰迪仍然把注意力集中在静物上。

他用从二手商店买的简单物品,日夜凝视和分析它们的形态,就像当初尼诺的那只白瓶。
1930 年,莫兰迪受聘加入母校博洛尼亚美术学院,任蚀刻教授。



那是在 1943 年,莫兰迪因涉嫌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捕,他被判入狱一周。

拘禁结束后,莫兰迪一家搬到了格里扎纳,以避开当局政府隔三差五的登门“送关怀”。

1956 年离开美术学院时,莫兰迪已经是一位知名画家,全职从事艺术创作。


他在 1948 年威尼斯双年展和 1957 年圣保罗双年展上均摘得大奖。
晚年,莫兰迪还是宁愿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专注于展览和国际声誉。

有一次,他拒绝了参展的邀请,因为他发现组织者过于坚持:“他们真的想剥夺我工作所需的那种小小的平静。”

莫兰迪的艺术甚至在他生命接近尾声时进入意大利流行文化,当时意大利著名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在 1960 年的电影《甜蜜的生活》中加入了演员马塞洛·马斯楚安尼讨论莫兰迪作品的场景。

1964 年 6 月的一天,已经肺癌晚期的莫兰迪又来到了尼诺的墓前。

“老伙计,你知道吗?我已经三天没抽烟了,他们都不让我抽……”


他抵御着时代的喧嚣,在其宁静的画室寻找属于自己内心的那份宁静,不凑热闹,从容淡定。

他尽力使画面减至单纯,没有多余的“废话”,不用过多的语言解释“物”的意义,也不揭示某种隐含的意义,只是呈现物之物性,物之本身。


如今,莫兰迪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从服装到建筑,从家具到产品,无不从他的瓶瓶罐罐里吸取着灵感,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以莫兰迪为灵感的时尚设计


此文于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每日签到
联系QQ

夜间模式
返回顶部
');
})();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