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的努力让你的爱与美延续,法国雕塑大师马约尔与模特季娜的故事!
阅读本文时,建议您点开音乐,边听边看感受更佳!本段音乐选自影片《天使爱美丽》的插曲,欢迎欣赏!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是法国著名雕塑家, 1861 年 12 月 8 日生于法国西南部东比利牛斯省边境沿海的巴纽尔斯镇,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雕刻裸体女性。
有人评论说:罗丹将雕塑带到了 20 世纪的门槛,而马约尔和布德尔则将它带进了 20 世纪。
马约尔很多伟大的作品,其灵感都来自他晚年的最后一个模特。
马约尔死后,她的余生致力于保存和延续他毕生的作品遗产。
那年,马约尔已经 73 岁了。他的建筑师朋友让-克劳德·唐德尔告诉他,有个 15 岁的女学生长得很像他的雕塑人物,也像雷诺阿的画中人。
于是,马约尔立刻给女孩写了一封信:“小姐,我听说您长得像‘马约尔’或‘雷诺阿’,如果真有一位‘雷诺阿女孩’,我会非常开心的。”
在这期间,马约尔以季娜所摆的姿势为灵感接连创作了《山川》、《河流》、《空气》等经典名作。
《河流》是他用女人体来比喻大自然的一系列雕塑作品之一。
同他以往的作品一样,“河流”的主题也是通过一个丰满健壮、线条圆润的女人体(以季娜为模特)来表现的。她侧卧着,双腿一前一后自然弯曲,右手微微向上,脖子与头几乎呈一条向下悬垂的直线,神情欢乐而陶醉。
她乳房丰满、腹部结实、大腿粗壮、头发浓密,完全不是那种苗条纤弱的女性形象,而是一个仿佛有着无限繁衍能力的大地之母、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充满了健康的美感。
他没有细腻地刻画肌肉纹路,而是用大弧度转折的体面,加上自然光线的照射,显示肌肉富有弹性的力量,整个人体线条粗犷而流畅。
从 1934 年开始,直到 1944 年马约尔去世,在长达 10 年的合作之中,季娜一直是马约尔的缪斯女神,她为他纪念性的雕塑作品摆姿势,而这些雕塑作品掩盖了她其实只有 5 英尺 2 英寸(157.48 厘米)的身高。
在最初的两年里,季娜每周只为马约尔摆一两次姿势,因为她还在上学,他瞒着父母给马约尔当模特。
头两年,她都穿着衣服在摆姿势,因为马约尔太害羞了,不敢让她脱掉衣服。
最后季娜说道:“大师,您别害怕让我脱掉衣服。我是‘自然之友’的一员,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观念里,裸体就是纯洁。”
多年后季娜回忆道,“与人们想象的相反,我和大师之间没有什么秘密,我们相互敬重,10 年来都是如此。”
马约尔主张女性雕像应保持一种发端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净化,把女人体的原始曲线美比喻为自然的一部分。
他把人体的自然律动用来象征为一种自然或一种生态现象。虽以古希腊为楷模,但更注重将古代传统加以简化、净化,因而出现了突出体积和体块的现代倾向。其女性裸体雕像使 20 世纪初的雕刻重新重视体积及严格的形体分析。
而季娜丰满的肌肉和柔软的曲线激励着年迈的马约尔,使他晚年的职业生涯焕发了新的活力。
季娜出生于现在摩尔多瓦的一个犹太家庭,原名季娜·艾宾德。
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们搬到了巴黎,因为她的父母是孟什维克(社会民主党人),他们感到受到了列宁和斯大林统治下的布尔什维克的威胁。
当他们在 1926 年底乘火车到达巴黎时,季娜才 7 岁。
季娜到巴黎之前已经会说一些法语了(以前俄国的精英阶层都讲法语,并仿效举办法式沙龙,宴会等。季娜出生在一个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所以他们也都说法语。)
就在季娜做模特的同一时期,她还在二战的早期加入了抵抗运动,她带领受纳粹迫害的难民穿越比利牛斯山脉进入西班牙。
1940 年秋的几个月里,季娜和马约尔夫妇住在靠近西班牙边境的巴纽尔斯镇,季娜帮助引导那些难民在夜间从法国穿过山区进入西班牙,这样他们就可以逃离纳粹的控制了。
她第一次被当地警察逮捕,警察忠于合作的维希政府(注:二战法国投降后,德国扶持法国政府要员组建的政府,存在于 1940 年 7 月到 1945 年间)。她确信自己会被定罪并被送进监狱,甚至可能会被移交给纳粹。
在法庭上,经过一番艰难的唇枪舌战,律师极力为季娜辩护,并提出有力证据,最后终于让季娜无罪释放。
看到季娜平安归来,年迈的大师停下手中的刻刀,在家人的搀扶下出门迎接季娜,大师眼睛里饱含着泪水,她取下贝雷帽,向季娜微笑点头致意。
“孩子,你没做错什么,”马约尔揉了揉眼睛,“只要你平安回来就好!”
季娜抬起头,三步并做两步走向马约尔,搂着大师的肩膀,嚎啕大哭。
“孩子,为了你的安全,我想让你去给我一个朋友做模特。”
“我不想给别人作模特了,我只想留在这里,哪里都不去了,”季娜哽咽地说道,“这些天让您担惊受怕,您这么大年纪还为我操劳。”
“孩子,表面上我是派你去给他们做模特,其实是为了躲避那些警察。也算是去避避风头。”马约尔接着说道,
“我这个朋友叫亨利·马蒂斯,他们也住在法国南部,但是远离山区和西班牙边境,他那边比较安全,你去他那里避一避,到时候我们再接你回来。”
“马蒂斯先生比我小几岁,他非常绅士,而且非常尊重女性,是一个伟大的朋友!你去他那,我最放心。”
几日之后,季娜便收好行囊,去了尼斯,拜访马蒂斯,并为他做模特。
同时,马约尔也修书一封给马蒂斯,“我现在将我创作的‘灵感’交给您了,也感谢您的接纳,您创作中甚至可以把她简化成一条线。”
马蒂斯见到季娜之后,好生欢喜,一口气为她画了好多画。
后来,他又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想画一件巨作,他称之为“马蒂斯的奥林匹亚”(参照了马奈的名画《奥林匹亚》)。
马蒂斯将这个计划告诉马约尔时,马约尔听他说到这个项目至少需要 6 个月的时间时,立刻就说,“可能真不行,亨利。”
于是,在和马蒂斯充分沟通协调之后,大师将季娜接回了巴纽尔斯。
日子终于渐渐地平静下来,与之伴随的是,大师也一天天渐渐地老去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 1943 年,离大师去世的日子,仅剩一年了。
这次,季娜又被捕了,她在巴黎被盖世太保逮捕,他们将她关在监狱里,反复审讯。
“我只是去山里徒步旅行了,我喜欢徒步旅行,我是去西班牙购买杂货。”
她还受到了德国反间谍特工的审问,他们甚至怀疑她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玛塔·哈丽这样的超级间谍。(注:一战期间,玛塔·哈丽是巴黎红得发紫的脱衣舞女,但更是一位周旋在法、德两国之间的“美女双料间谍”,跻身历史上“最著名的 10 大超级间谍”之列!然而,法国反间谍部门却指控哈丽用“枕边风”为德国人窃取情报,并给法国带来巨大损失,造成5万名士兵身亡!1917年10月15日,她被以“叛国罪”的名义处死在巴黎郊外。玛塔·哈丽传奇式的人生在西方世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后世许多学者也致力于研究她的间谍身份,对当时的判决提出许多置疑。玛塔·哈丽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各种书籍、电影等文化作品之中,在西方文化中有一定的影响。)
马约尔在得知季娜再次被捕的消息之后,已经几天没怎么吃东西了,这几天,他几乎找遍了所有的朋友,包括之前的律师朋友,都没有任何着落——没有人敢惹盖世太保。
大师坐在自己的雕像作品前,摇头叹气。“可怜的季娜才 24 岁,不像我,一身老骨头了,她的路还长,我就算拼了命,也要把这孩子弄出来。”
突然间,他站起来,将刻刀都收好,脱下工作服,换好了一套礼服,就出门了——他已经很久没有穿这套礼服了…………
马约尔一家人出门去迎接她,季娜本以为自己的生命会在狱中就此终结,他万万没想到还能再次见到大师。
然而,马约尔夫人告诉季娜,大师找遍了所有的朋友,都求助无门。最后,他向自己的故友、现在是希特勒身边的红人、人称“纳粹的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家阿诺·布雷克发出紧急求助。
阿诺·布雷克青年时代求学于法国,将巴黎视作故乡,与众多法国文化人交好(这其中当然包括马约尔)。此次,得知年迈的故友的遭遇,他竟徇私情,亲自到监狱提人,赶在蒂娜被送往集中营的前夕将她救出。
1944 年 9 月 27 日这天,巴纽尔斯的天空阴沉沉的,仿佛山雨欲来。马约尔驾驶着一辆汽车,载着一位朋友去拜访一位艺术家朋友,当他驾驶到巴纽尔斯郊外时,突然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紧接着下起了暴雨,大雨仿佛齐发的利箭穿过车窗射进车内,淋湿了他们的衣服。
那位朋友赶紧摇上了车窗,总算可以喘口气了。狂怒的雨滴打在车窗上“啪、啪、啪”直响。
马约尔试着慢慢发动汽车向前行驶,然而车轮已经不听使唤,狂风暴雨洗刷过的路面很滑。
狂风已将汽车吹到路边沿,马约尔让那位朋友赶紧下车,他要重新启动车子。
然而,还没等那位朋友下车,汽车已经脱离了路面,翻到山沟里去了。
葬礼那天,季娜情绪无法自控,她靠在吕西安(马约尔之子)肩膀上嚎啕大哭,此时的季娜才 25 岁。
他最尊敬的,也是像爷爷一样最疼爱她的大师,就这样离她而去了,她都还没来得及看他最后一眼。
马约尔死后,其夫人也于 8 年后的 1952 年去世。
马约尔夫妇去世后,季娜与吕西安相约,无论如何,一定要建成马约尔博物馆,以宏扬大师的艺术。
1972 年吕西安病故,终年 76 岁。于是,季娜只能一人负起重任。她经营画廊,继而成立基金会,艰难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她四处奔走,希望把马约尔作品捐献给国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 1963 年经时任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从中斡旋,将马约尔 18 件大型雕刻献给国家,陈列在巴黎市中心的图伊勒里公园,供访问艺术之都的万方来客欣赏亲近。
然而,建成马约尔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则耗费了这位能干而勇敢女子的毕生精力。直到 1995 年即马约尔去世后半个世纪,这个由衷的愿望才终于成为现实。
而此时,距离季娜第一次收到马约尔的那封信,已经 61 年了。
“小姐,我听说您长得像‘马约尔’或‘雷诺阿’。如果真的有一位‘雷诺阿女孩’,我会非常开心的。”
此文于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每日签到
联系QQ
夜间模式
返回顶部
');
})();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