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沉浸在狂喜之中,头向后仰,双唇微张,双眼迷离;一只天使般的手臂掀起长袍,露出她的酥胸。雕像吸引了你的目光,但你又不知该看什么地方。
贝尼尼完成这件雕像 100 年后,一名法国艺术爱好者踏进教堂,看了它一眼,说道:“如果这就是神圣的爱,那我可是这方面的专家。”
我们无需否认狂喜是一种灵与肉的共同体验,热情是身体与心灵的产物。贝尼尼对热情了若指掌——这正是他艺术创作的精髓。这种极其强烈的肢体动态改变了雕刻艺术,让大理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肉欲感官。
大理石在贝尼尼的巧手之下摇曳、流动、颤抖;他的作品哭泣、咆哮,肢体扭曲,因强烈的情绪而紧绷。他魔术般地将大理石变成树叶、树干、发丝,当然,还有肉体。
古典雕像向来弱化人类世俗特征,赋予人体不朽的沉重曲线,很多雕像看起来神圣非凡,却少了几分血性。
直到贝尼尼横空出世,他那充满动感、升腾的作品让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相形之下僵硬失色。
若说雕像要传达的是分量和庄重,贝尼尼显然不吃这一套。他的作品挣脱了底座,一跃飞向虚无。
8 岁时,贝尼尼就在教皇面前画了一幅圣保罗头像,教皇惊呼“米开朗基罗再生”。
贝尼尼的父亲皮埃特罗是个才华平庸的佛罗伦萨雕刻家,但他慧眼识才,发掘了儿子的惊人天赋。
当时,卡拉瓦乔魄力十足的作品在教堂大行其道,他以全新的手法打动了教徒,遥不可及的圣人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戏剧张力十足的世俗热情,血淋淋的救赎。
这是贝尼尼 16 岁时的作品,因信仰基督教而被活活烧死的圣劳伦斯,他试图捕捉圣劳伦斯超脱痛苦的那一刻。
据说在忍受火刑时,圣劳伦斯跟行刑的人说:“帮我翻个面吧,这一面已经烤熟了。”难怪他后来他成了厨师们的守护神。
但这不只是个血腥的玩笑,圣劳伦斯的手碰到火焰时,突然发生了神秘的转变,记录这一事件的人表示,烧焦的肉味成为香气,痛苦和甜美合二为一。
这件作品引起了罗马红衣主教西皮欧内·波格塞的注意,他打算让贝尼尼投入自己的门下。贝尼尼能把他位于平齐恩山丘的豪华新别墅变成艺术圣地。其他主教八成嫉妒得脸都绿了。
西皮欧内·波格塞有股让人无法忽视的气势,他公牛般的脖子、脑袋和粗壮的身材相得益彰,贝尼尼狡猾地用一颗扣不上的纽扣暗示他那丝质衬衫下饱胀的肉体。
这名高不可攀的教廷人物是个虎背熊腰的汉子,说他像主教,还不如说他像个厨子。贝尼尼说他要呈现的是人们说话时的神情,因为他觉得人们在说话前后最能流露出自己的本性。他的才华在西皮欧内的雕像上展露无遗。
主教帽檐下露出的几缕头发,如花栗鼠般的双颊,肥厚的双唇。西皮欧内的鼻子在光线下看来仿佛蒙着一层汗水。体型庞大的他在炽热的罗马城中出汗也是理所当然。
罗马,浸淫在世俗野心中的神圣大都会,对教廷权贵而言,重要的不只是金钱,还有艺术。画家、雕刻家们竞相争夺金主,当时的豪门巨富为了培养出下一名天才而一掷千金。
贝尼尼具备了所有成功的条件,他机智、迷人、自律、人脉亨通、教养极佳,永远如期交件,而且滴酒不沾,换句话说,就是和卡拉瓦乔恰恰相反。贝尼尼在城中走动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的姿态威风凛凛,只要看着某样东西,自然就会有人双手奉上。
这是《阿波罗与达芙妮》,一个描述情欲猎杀的故事。阿波罗看上了仙女达芙妮,可惜郎有情、妾无意。
他对她穷追不舍,就在即将抓住的那一刻,她的祷告应验了,天神把她变成了一棵月桂树。
这是一尊充满动感的雕像。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阿波罗停下脚步,但披肩和头发仍随风飘荡。
走投无路的达芙妮除了脚底的树根之外,看起来即将跃入空中。她张嘴尖叫,发丝和纤纤玉指已经开始变成长满树叶的树枝。
但这尊雕像最引人之处是丝绸般的女子裸体,贝尼尼呈现了达芙妮身体被树皮包住的那一刻,戏剧张力在此达到痛苦、顽强的顶点。
一名法国红衣主教说道:“我绝不会把它摆在家里,观者定会想入非非。”
听到这句评语,贝尼尼反而很开心。20 岁出头的他已成为艺坛巨星,权势阶层对他极尽巴结逢迎。
教皇格里高利十五世册封贝尼尼为骑士,巴贝里尼主教接任登基成为乌尔班八世后,召见贝尼尼,并说:“你有幸生在教皇巴贝里尼的时代,但教皇生在你的时代更是加倍幸运。”
教皇特准贝尼尼来去自如,不需要事先约定时间,他们常常聊到三更半夜。
教皇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贝尼尼早点结婚,找个人照顾他,这样他就能心无旁骛地投入艺术创作。
贝尼尼是罗马艺术圈中的巨擘,说他是艺坛的皇帝也不为过。他不仅是个雕塑名家,还是个画家、建筑师和编剧。他充满魅力,并拥有金钱、地位和名誉,一时风头无二。
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一个沉默寡言、神经质、内向、忧郁,没有丝毫社交魅力的人,他将在贝尼尼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两人将会在野心的驱使下彼此竞争、激励,不断征服新的高峰,承受更大的风险。
博罗米尼是个出色的建筑师,他跳脱窠臼设计出错落起伏的墙壁和阳台及似乎会低吟、脉动的天花板。
若说有两个人一手打造了罗马的巴洛克风情,塑造了罗马独一无二的面貌,那就是博罗米尼和贝尼尼。
起先只是博罗米尼痛恨贝尼尼的高人气,不满他老是吸引众人目光,他们的关系有点像莫扎特与萨列里,只是少了才华平庸的萨列里,他们两个都是天才。
贝尼尼和博罗米尼的竞争在 1624 年进入白热化,他们都希望能被指定成为圣彼得大教堂的新任建筑师,负责设计建造圣彼得之墓的祭坛华盖。圣彼得之墓位于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圆顶正下方。这是罗马最令人垂涎的工作。
博罗米尼本来比贝尼尼更有资格,他是科班出身的建筑师,显然是这份工作的不二人选。但脱颖而出的却是万人迷先生——贝尼尼。
当然,打造铜铸鎏金的庞然巨物对贝尼尼来说是一大考验。所以他明智地找来帮手,他向博罗米尼求助,后者别无选择只能伸出援手,毕竟这是为了教廷,而不是为了私利,反正建筑一向是集众人之力,所以华盖所有的建筑图几乎都出自博罗米尼之手。
不爽的不只博罗米尼!苦心雕琢达芙妮手上枝叶的助手,因努力未获认可,气得拂袖而去。
但被尊为骑士的贝尼尼对他的助手们一向是颐指气使。他毫不客气地剥削助手的专业长才、体力,甚至抢走了其中一名助手马泰奥·博纳雷利的老婆。
马泰奥·博纳雷利的老婆的名字叫康斯坦兹,也就是始终如一的意思。
贝尼尼对她的迷恋显而易见,她饱涨的情欲孕育出一种全新的欧洲雕刻风格。
在康斯坦兹之前的胸像都是庄严肃穆,而且通常树立在坟头。不过许久以前的罗马人曾将雕像视为较随兴的肖像,但康斯坦兹的肖像岂止随兴,简直是私密。
她的脸孔和身体散发出强烈的热情,狂暴的性格更助长了爱人的情欲。这才是真正叫做爱的雕塑。
贝尼尼仿佛用手中的石凿重温对情妇的爱抚。这尊酥胸半掩的雕像可说是全欧最具魅惑力的作品。
这尊胸像的另一个特殊之处是它对悍妇的礼赞。康斯坦斯·波纳瑞利的丈夫虽然是低三下四的助手,但她可是出生于显赫的皮科洛米尼家族。她的下巴线条坚硬,微启的朱唇似乎在说话,而且看来出言不逊。
康斯坦兹身上丝毫不见端庄、贞洁、沉静等女性特质,她是个狂野的女人,但贝尼尼却被她火爆的性格迷得神魂颠倒。
但害贝尼尼衰败的不是康斯坦兹的脾气,而是他自己的个性。
尽管贝尼尼看起来文质彬彬,但他的火爆也是众所周知。他温文儒雅的外表下,跃动的是一颗那不勒斯混混嗜血的心。
他曾经有过一次骇人的失控暴怒。这件事的导火线是一则传言,有人说康斯坦兹其实劈腿成性,听说他特别偏好贝尼尼家的男人。因为他不仅和洛伦佐·贝尼尼同床共枕,还搞上了他弟弟路易吉。
路易吉是个出色的雕刻家,优秀的建筑师,和了不起的数学家。
很难相信有人会看上美男子洛伦佐·贝尼尼以外的男人,但万一传言是真的呢?
那天晚上,陷阱已经布置妥当,洛伦佐愉快地告诉康斯坦兹,说明天要去乡下,所以要提早出城。
但他并没有离开,而是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到康斯坦兹家守株待兔,
果不其然,路易吉和康斯坦兹双双出现,贝尼尼曾满怀爱意雕刻的康斯坦兹的酥胸,正热情地压在自己弟弟路易吉的胸膛上。
兄弟俩一路追打过大街小巷,穿过广场,跃过桥梁,一路冲进圣彼得大教堂。
一手打造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在这里铆足了劲要弄死自己弟弟,洛伦佐抓起一根铁棒,一棒打断了路易吉的两根肋骨。
他一向以行奇迹闻名,这次的奇迹是,他居然没有杀死路易吉。
他一生气就完全失控,带着剑冲进教堂,完全不把他的上帝放在眼里。
这还没完,这天下午,洛伦佐派人去康斯坦兹家,挥刀毁了她如花似玉的容颜。
于是,这位用石头雕琢美女的男人,狠心地毁了一个活色生香的美人。
犯下重度伤害和意图谋杀等罪的贝尼尼将遭到何种处罚呢?
教皇说:“洛伦佐,你真是太调皮了,下次不准再犯,我判你结婚,你的新娘碰巧是全罗马最美丽的女孩。这样你应该不会再闯祸了吧?”
贝尼尼的弟弟路易吉因打架闹事被赶到博洛尼亚,其他相关人等一概打入大牢,包括把康斯坦兹划成大花脸的仆人。
贝尼尼的新婚妻子拒绝把它放在家里,其实这样也好,因为贝尼尼也不想看着它。他搞不好会砸了它。还好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眼明手快地下了单,第一时间买下了它。所以这尊胸像如今被展示在佛罗伦萨的巴尔杰洛博物馆。
你一定会说,我不管他的雕像有多赞,也不管他的艺术有多重要,这家伙简直混账到家了。拜托告诉我,他没能轻轻松松地全身而退。
说也奇怪,就从康斯坦兹被他毁容的那一刻开始,不可一世的贝尼尼的运势开始迅速由盛转衰。
出纰漏的是对贝尼尼而言最重要的地方,也就是关系着艺术家和建筑师生死存亡的圣彼得大教堂。
这是如今世人早已熟悉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外观,但 17 世纪信心满满的教皇并不因此而满足。
他们打算在角落的两个时钟上方再盖两座钟塔。毕竟召唤使徒前来接受教皇赐福,及实现基督教梦想的是洪亮的钟声。中心点当然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圆顶,原始的塔楼刻意设计得低矮、四平八稳,只有一层楼高。
这时候出现了天生目无尊长,不知轻重的贝尼尼,他说:“我的钟楼要比米开朗基罗的圆顶还高,有三层楼高。”,它比原先的基底高了将近 70 公尺,重量是原始钟楼的 6 倍。
问题是,贝尼尼的塔楼要盖在沼泽地上,倒不是说贝尼尼之前不知道这回事,而是他身边净是些唯唯诺诺、粉饰太平之辈。
有一个人很清楚在不稳定的地基上建造沉重的高塔是自找麻烦,那个人就是博罗米尼。
但贝尼尼怎么也拉不下脸向对手讨教。所以少了博罗米尼的忠言逆耳,贝尼尼一意孤行地迈向灾难。
1641 年 7 月,贝尼尼的第一座钟塔公开亮相。两个月后,裂痕开始出现……
但情形每况愈下,出现裂痕的不仅是钟塔的地基,而是蔓延至教堂本体的楼面。
反对贝尼尼的那群人,现在更是毫不留情地批评他,他们说钟塔移位导致楼面出现裂痕,这都要怪教皇把这么重要的工作委托给一个这么不靠谱的人。
1644 年更是天降横祸,贝尼尼的好友及支持他的钟塔方案的教皇乌尔班八世驾崩。
接任即位的英诺森十世决心铲除如贝尼尼等前朝余孽,因为他有自己心仪的人——那就是博罗米尼。
于是,在贝尼尼阴影下苟活了 15 年的博罗米尼,终于等到了报仇时机。一项针对贝尼尼钟塔的调查行动展开,博罗米尼提出巨细靡遗的证据,他煞费苦心地描绘了贝尼尼的钟塔。
博罗米尼说,“这是显而易见的,钟塔太高、太重,地基无法支撑,它又庞大,又盖在沼泽地上,撑到现在没垮已属奇迹。现在我们只能在钟塔下方挖掘,审视损坏的程度。我对建筑也略知一二,如果他当初来问我,我一定会告诉他。”
1646 年 2 月 23 日,教廷在梵蒂冈开会讨论贝尼尼南塔的命运,但教皇心意已决,他要拆了南塔。
拆除工程耗时 11 个月,若贝尼尼身在圣彼得大教堂附近,肯定会看到或听到堆在屋顶上的绞盘、滑轮及柱子。
钟塔被拆得一干二净,贝尼尼也跟着一蹶不振,原本名利双收的他,如今沦为笑柄。
时值 1648 年,贝尼尼已经 50 岁了,以当时的标准来说已年近古稀。他是怎么忍受此等屈辱?一名来访的英国学生看到他在绝望中颓然倒地。
他仍然持续创作,但委托他的不再是罗马有头有脸的大人物。
一个令人困惑的戏剧性时刻,一个摇摆于奥秘与淫乱间的时刻,一具圣人的躯体遭到穿透,一枝被拔出来的箭颤巍巍地准备再度出击,她的痛苦已与欢愉无法分辨。这名喘息的女子身躯腾空浮起,下方是起伏不平的石制椅垫。
是谁给了贝尼尼这个机会——以此种惊世骇俗的手法呈现圣人。
弗雷德里克·科罗纳洛可说是当时最有名望的金主,出身古老显赫家族的他,打算在维多利亚圣母堂中为家族修筑一座小礼拜堂。当时人人都对阿维拉的圣女特蕾莎耳熟能详。
她 1582 年死于祖国西班牙,但事实上有好几件事,让特蕾莎的圣人身份显得格外突兀。其中之一就是她腾空漂浮的事。
“我突然间感到一阵狂喜,几乎让我灵魂出窍,我听到有人在我耳边说,‘现在我要你跟天使交谈’。”
也难怪特蕾莎是所有现代圣人中唯一没有专属礼拜堂的。为她所属加尔默罗圣母会赞助者科罗纳洛家族出面向贝尼尼提出他创作生涯中最大的挑战。
这将是他或艺术史上任何雕刻家都未曾构思过如此具有张力的肢体戏剧,更别说付诸实施。
贝尼尼肯定对圣女特蕾莎的生平事迹了如指掌,因为她的自传在罗马是热门畅销书,看过她自传的人都因她故事的世俗坦率、直接而大受震撼。
“一名天使幻化成人形,出现在我身边,我看到他手中拿着一枝金色的长矛,我觉得他仿佛用长矛数度刺中我的心房。长矛深深刺穿了我的身体。他拔出长矛时,仿佛连带掏空了我的五脏六腑,我体内充满对上帝炽烈的爱,疼痛如此剧烈让我数度呻吟……”
贝尼尼尽管个性火爆,但为人却十分优雅,所以他很明白特蕾莎写到她的狂喜时描述的是她对与上帝结合的渴望。但她的文字却让人认为她的灵魂和肉体是一体两面。
贝尼尼最出色的雕塑作品呈现的都是上升时的扭曲人体,试图逃离冥王哈迪斯的珀耳塞福涅,极力试图逃脱阿波罗而向上升起的达芙妮……
现在他要让特蕾莎腾空飘起。这次不是为了逃离,而是渴望地迎向被穿刺的命运。
此时不能再拘泥于婉转隐喻,贝尼尼想具体呈现她难以言喻的感官之乐,就要透过他对肉身狂喜的了解,他精心雕琢出一名处于爱的高潮的女子。
现实生活中的特蕾莎当然不是这样,她是个在斗室中凌空漂浮的中年修女,下方还有几名紧紧抓着她的道袍不放的修女。
雕塑中,这名女子惊人的美貌和她天使爱人的俊美不相上下,他们也算是一对情侣,面带微笑的天使手中的箭瞄准的不是她的胸脯,而是她的下半身。
但要如何同时呈现他们的结合以及特蕾莎心中强烈的感受?
他让她的身体向外翻转,她身上象征着贞洁、克制的长袍成为她内心情绪的表征。
一波波起伏不定的感官刺激,坚硬的大理石仿佛被融化一般。
它们在此汇入一片翻滚的波浪,形成无数的深谷和裂缝。
他甚至为这出剧目安排了一群观众,亦即科罗纳洛家族的成员,有的看得目不转睛,有的窃窃私语讨论它的含义。
贝尼尼在这里给了那些曾批评他不懂建筑的人一记迎头痛击。尤其是专精于奇特造型的博罗米尼。
他最具企图心的计划也就是圣彼得大教堂的钟塔,让他沦为任人羞辱的笑柄。如今特蕾莎将带着贝尼尼死灰复燃的名声冉冉上升。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大功告成后自豪地说道:“还有谁能比我强?”
科罗纳洛家族对礼拜堂极为满意,贝尼尼开价 1 万 2 千金币,他们直说物超所值。
贝尼尼重出江湖的消息不胫而走,连一向讨厌贝尼尼的教皇英诺森十世态度也开始软化,只留下博罗米尼忧郁地在梵蒂冈的走廊中徘徊。
倒不是说博罗米尼再也没拿到教皇的委托案,但胜出的人毕竟是贝尼尼。
所以漫步在罗马街头时,你会觉得自己身在贝尼尼的城市。
教皇屡有更迭,但贝尼尼却屹立不倒,他一劳永逸地挥别了罪恶的过去,成为人人称道的模范基督徒。
被画成大花脸的康斯坦兹最后在倒霉丈夫的协助下出狱了。
博罗米尼成了巴洛克史上最了不起的建筑师,一手打造了许多奇怪形状,让人惊艳的教堂。但最后总觉得未获得应得的认可,在嫉妒和失望的侵蚀下,他最后终于走上了自杀之途。
他结束流亡回到罗马,但年过 60 的他又故态复萌,这次在圣彼得大教堂辖区被人逮个正着,并且因为强奸的罪名被捕。
贝尼尼为了重振门风,创作了这件《受到赞美的阿尔贝托娜》。
对我来说,罗马那些卖弄技巧的作品,全都比不上《圣特蕾莎的狂喜》。
我们对这股渴望虽然避而不谈,但却为它创作了许多拙劣的文学作品,和充满苦恼的情诗。
难怪艺术史学家看到它时,为了如何委婉地描述它而绞尽脑汁。
但它并不只是呈现了情色化学作用到达巅峰时的痉挛,正因为它不只是如此,而是结合了肉体渴望和灵性或情感上的超脱。
贝尼尼的《圣特蕾莎的狂喜》让我们看得越久越能入迷。
也许当那名 18 世纪的法国艺术爱好者看着特蕾莎说:“如果这就是神圣的爱,那我可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并不是在开玩笑,而是在向贝尼尼致敬。因为他用艺术的力量做到了世上最艰难、最被渴望的事。
此文于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每日签到
联系QQ
夜间模式
返回顶部
');
})();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