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视绘 | 玩水,古人是认真的

大暑将至,热浪翻滚,避之唯恐不及。夏季消暑的最佳打开方式,便是戏水。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在这一点上惊人的相似,不过古人仿佛更胜一筹。至于玩水,祖师爷们究竟能搞出什么高级花样呢?

%title插图%num

《水浒传》中深谙水性的张顺,据传 “没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人送绰号“浪里白条”。好水性让近水而居的人有了活命的营生,或捕鱼,或渡船,总能养活一家老小。更有技艺高超者,连泳都不用游,直接轻功水上漂,凭此一技即可混迹江湖行侠仗义。

 

%title插图%num

 古人潜水图鉴
 
%title插图%num
军书《六韬》中载:“奇技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现藏北京故宫的文物“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上层画面是战船上兵士互相搏斗,下层画面是潜泳之人手持兵器在船下奇袭。在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年代,水军假水之利力挽狂澜,协助人王地主成就一方霸业的战役比比皆是。
 
%title插图%num
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水战纹饰
%title插图%num
宋都城临安的钱塘江大潮,是“天下之伟观也”。每逢大潮期,海面上潮水如玉城雪岭,遮天蔽日而来,声如雷霆,势甚雄豪。数百游泳健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腾身百变,而旗尾不沾湿”。人之技高心雄,水之澎湃汹涌,在此时交相辉映,画面无比壮观。虽然高手如云,但溺水者甚众,于是杭州太守出面禁止:珍爱生命,远离弄潮。
 
%title插图%num
▲ 图片来自网络
 
 
%title插图%num
孟元老写的《东京梦华录》中有所记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架平,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
 
%title插图%num

元 王振鹏 龙池竞渡图卷(局部)

水秋千架在船头上,表演的人借着秋千的摆动,摆到几乎与顶架的横木相平时,突然从秋千上腾空而起,在空中完成翻筋斗等各种动作,最后跳入水中。
 
这种高超的跳水表演,每年只一次。它和龙舟竞赛在同一天进行。每逢这天,连皇宫中的宫女都登上楼阁,撩开门窗上的珠帘,尽情观赏。宋人王建有一首《宫词》,就是专门描写这一情景的:“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
 
%title插图%num

 

历代文人雅士更是喜“水”,无不“寄情于山水之间,醉心于茶饮之事”,借此超脱世外,涤净身心。而最懂水的中华民族,将水与墨相融,在书画家的笔下,墨香流动之中,大千世界跃然纸上,却不染纤尘,无处不清凉。

%title插图%num

张仁芝 | 夏日山居图
纸本 | 96.7*180.9cm
%title插图%num
薛亮 | 静谧
纸本 | 68*68cm
%title插图%num
聂危谷 | 夜曲 | 2004
纸本 | 70*137cm
%title插图%num
卢禹舜 | 诗意图 | 1997
纸本 | 96.5*90cm

本文转自 孚链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文于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