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说: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他的表演可以分为七个时期。(《皆大欢喜》)
在你人生的舞台上,你是第一个人和最后一个人。无论多少人想爱你、爱着你、爱过你,你仍有许多孤独时刻。
爱德华·霍普抓住了世界的舞台感和人的孤独感。人们说他营造了凄美荒凉,他却说自己感兴趣的不过是落在物体上的光。作为一个伟大的打光师,他照亮了人生舞台的七种角色。
角色一:最初是婴孩,在保姆的怀中啼哭呕吐。(莎士比亚)
Courtesy of the Arthayer R. Sanborn Hopper Collection Trust
霍普生于纽约,在纽约学画,也终生居住在纽约。在他之前,画家们用欧洲的方式画美国的事,而霍普说自己用10年时间忘掉了欧洲。
铁道旁的房子 61cm×73.7cm 布面油画 1925
画里是一栋维多利亚式住宅,典型的殖民地风格,荒凉的美国风景。四年后,这张画成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馆的第一件油画藏品。
霍普的都市景观也有说不清的隔膜感。下面这张是他最贵的画,在他死后51年拍出9200万美元:
杂碎 81.3cm×96.5cm 布面油画 1929
角色二:然后是背着书包、满脸红光的学童,像蜗牛一样慢腾腾地拖着脚步,不情愿地呜咽着上学堂。(莎士比亚)
Courtesy Edward Hopper House Museum & Study Center
霍普上过6年设计学校,画过商业插图,也做过战争宣传版画,这些都是他的营养。但真正成为他一生灵感来源的,是戏剧和电影。
靠走道的两位 102cm×122.5cm 布面油画 1927
纽约电影 81.9cm×101.9cm 布面油画 1939
观众在暗,领位员在明。错落的吊顶、夸张的柱子、暗红的座椅,这些是画家感兴趣的。
霍普经常晚上一个人去看电影,从电影里他学会了叙事蒙太奇,也借鉴了光影和色彩。反过来,他的绘画也成为电影的缪斯。

夜之窗 73.7cm×86.4cm 布面油画 1928

纽约房间 73.7cm×91.4cm 布面油画 1932
霍普的窗是孤独的,是关于看着窗口的人。目光来自于作者也来自于观者,窥看使你意识到自己的疏离和隔绝。
角色三:然后是情人,像炉灶一样叹着气,写了一首悲哀的诗歌咏着他恋人的眉毛。(莎士比亚)
霍普42岁才结婚,妻子是他在纽约读设计学校时的同学乔。两人志趣相投但性格相反,经常争吵,甚至动手,但他们携手走到了人生的最后。

路易丝·达尔-沃尔夫 霍普和乔在华盛顿广场工作室 1933
芝加哥当代摄影美术馆藏
婚后乔放弃了画画,全力协助霍普的事业,同时也要求他以自己为主角画所有女人。
霍普照做了,不过经常把人物的身材样貌改得面目全非。为下面这张画做模特时乔已经44岁,霍普把她改成了妙龄少女:
这时霍普的画还没有后来那么美国,仍能看出法国野兽派、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画面的重点是后面玻璃上反射出的那两串灯,提示出外面的漆黑与死寂。
酒店房间 152.4cm×165.7cm 布面油画 1931
科德角的清晨 86.7cm×102.3cm 布面油画 1950
清晨阳光 101.98cm×71.5cm 布面油画 1952
注意女人的右手,用了非常艳的粉红色。霍普周密安排,草图上标明了每一部分该用什么颜色:
角色四:然后是一个军人,满口发着古怪的誓,胡须长得像豹子一样,爱惜着名誉,动不动就要打架,在炮口上寻求着泡沫一样的荣名。(莎士比亚)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天美国宣布参战。44天后,霍普画了他一生最好的画:
夜鹰 84.1cm×152.4cm 布面油画 1942
他画了城市和人的孤独,这些都是从他的生活经验里萃取出来的。今天的纽约虽然街道、房子、招牌都变了,但灵魂还是霍普画里的样子,尤其是夜晚。
霍普的重点不是街景,也不是那一对男女的关系,更不是吧台和服务生。他们的存在全是为了衬托这张画的自我,也就是背对着我们独坐的那个人:
他处在画面的中心,但是在暗部,可能第一眼会被忽视。但当你来来回回地看,他就变得越来越明显——他从他的位置跳出来看了这张画,看画的人钻进去坐在他的位置成了他。
但到最后,霍普决定让他们零交流。他们的手,视觉上好像碰到了一起,在空间里实际上是碰不到的:

霍普以自己和妻子为模特,设计这两个人。他们不是具体的谁,但又非常具体:
现实中不可能有这么没遮没拦的咖啡馆。霍普把商店橱窗和咖啡馆嫁接在了一起,设计了一个隔绝又脆弱的空间:

对面建筑二楼有五个窗户,但一片死寂。每个窗户窗帘拉开的角度都不一样,阴影都不一样。中间的窗户上有一块发亮的绿色三角,下面的橱窗上也有一块发亮的浅灰色三角,二者互相呼应:

地上的影子是散的,可以推测光源是一个灯池。这样的光线是现代社会的光线,雪亮、冷漠。
只有城市才能产生这么多简约的几何形,这是现代主义之后的视觉,拉开了人们的心理距离。这视觉独属于纽约,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像纽约这样——不光是大都市,而且是大杂烩。
下面这张街景有点歪。房檐下的拱分布不匀,透视角度也都不一样,看起来有些别扭:
周日清晨 89.4cm×153cm 布面油画 1930
霍普看重的是很斜的阳光从一侧打过来,留下长长的影子。只有在大城市,楼房密集,才会有这样的光影效果。
加油站 66.7cm×102.2cm 布面油画 1940
这是日落后的景象,远处有很淡的晚霞,树木整齐排列,里面好像藏了什么,有些恐怖。这个场景里的元素都是你熟悉的,但颜色都不是客观的,像舞台布景。
四处都亮着灯,但戏在哪里呢?你找了一圈,一无所获,目光又回到了三台鲜亮的红色加油机——原来它们才是主角。
海边的房间 73.7cm×102cm 布面油画 1951
角色五:然后是法官,胖胖圆圆的肚子塞满了阉鸡,凛然的眼光,整洁的胡须,满嘴都是格言和老生常谈;他这样扮了他的一个角色。(莎士比亚)
霍普身高196cm,是个显眼的大个子,却从不愿突出自己。据说这张48岁的油画自画像是他最后一次画自己:
自画像 64.5cm×51.8cm 布面油画 1925-1930
下面这幅画是他58岁画的,一个职场舞台。男人和桌子的关系稍微有点别扭,但霍普让你相信一切就是这样的:
夜晚的办公室 56.4cm×63.8cm 布面油画 1940
画中人特别像当时美国广告里的角色,尤其是前凸后翘的女秘书,霍普使用了日常图像里的暗示元素。男人和女秘书毫无交流,唯一透露了情绪波动的是被风鼓动的窗帘。墙上有光斑,可窗外是黑夜。
小城办公室 71.1cm×101.6cm 布面油画 1953
乔说,这张画里的男人是“水泥墙里的男人”。她抱怨霍普拒绝交流,“和我的任何交谈都会让他的眼光转向时钟”。
角色六:第六个时期变成了精瘦的趿着拖鞋的龙锺老叟,鼻子上架着眼镜,腰边悬着钱袋;他那年轻时候节省下来的长袜子套在他皱瘪的小腿上显得宽大异常;他那朗朗的男子的口音又变成了孩子似的尖声,像是吹着风笛和哨子。(莎士比亚)
这张画是霍普人生的总结陈词,他像旁观者一样来看自己的一生:
两个喜剧演员73.7cm×101.6cm 布面油画 1965
一切都结束了。看得出他对自己还是满意的,因为谢幕的时候台下通常掌声雷动。接下来,他就要牵着妻子的手消失在黑色的背景之中。
角色七:终结着这段古怪的多事的历史的最后一场,是孩提时代的再现,全然的遗忘,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没有口味,没有一切。(莎士比亚)
这张画画在三年级成绩单背面,当时霍普9岁。他背着手,像个小大人儿:
The Arthayer R. Sanborn Hopper Collection Trust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