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近现代中国最后的名士

1937年,当听说道光皇帝曾孙、著名画家溥心畬有意将被誉为“中华第一帖”的西晋陆机所写的《平复帖》出售时,一位世家子弟坐不住了。因为此前一年,溥心畬将唐代画家韩斡所画的《照夜白图》卖给了美国人,致使这一国宝级名画流失海外,而作为比王羲之的手迹还要早上七八十年的书法界名家第一古迹,如果《平复帖》也流失,势必将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浩劫。

 

%title插图%num

距今1700多年的中华第一帖:平复帖

 

这位担忧《平复帖》流失海外的世家子弟叫张伯驹(1898-1982),张伯驹是清朝最后一任直隶总督张镇芳的侄子。由于张镇芳膝下无子,7岁时,张伯驹便被亲生父亲张锦芳过继给兄长张镇芳为子。张镇芳对其倾心培养、视若己出,自幼聪慧的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就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

 

%title插图%num

年轻时的张伯驹

 

后来,张伯驹被送入由国学大师、教育家严范荪所办的新学书院学习由此打下了坚实的学识基础,后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满清皇族溥侗和张学良三位巨宦子弟并称“民国四公子”。尽管出身官宦世家,但张伯驹却对从政始终不感兴趣,唯对琴棋书画、京剧等传统艺术如痴如醉。

 

%title插图%num

民国四公子之张伯驹

他的生活,被称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圈”。当时张家经常高朋满座,众人谈笑风生,有人这样描述1910年代这位显赫的“民国公子”:“他面庞白皙,身材颀长,肃立在那里,平静如水,清淡如云,举手投足间,不沾一丝一毫的烟火气。”

作为国内顶级商业银行的老板,他生活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意,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车轮而且能转就行了,丝毫不讲派头。”

 

%title插图%num青年时期的张伯驹

生活追求朴素,然而他对于艺术,却有着严苛的追求。当时,由于张家参与创办的盐业银行,与满清皇室和各路政治人物渊源深厚,加上民国成立后,满清皇室大量的收藏品被抵押给盐业银行以换取贷款。由此,张伯驹得以品鉴到了众多此前只有皇室才能接触到的珍品古玩。

后来,张伯驹回忆自己与中国古典艺术的缘分时说:“予之烟云过眼,所获已多”。而他所致力的不是拥有,而是希望能够保护这些从清宫和各路人物手中流失出来的民族文化瑰宝。

民国初年、政治动荡,许多人借着贩卖各种古玩文物发家致富,1936年,当听说溥心畬将唐代名画《照夜白图》售卖给美国人后,张伯驹痛心疾首。

%title插图%num唐代名画《照夜白图》被卖给洋人,让张伯驹立志挽救《平复帖》

当听说溥心畬也有意售卖西晋陆机所书的《平复帖》时,担心被国外的文物贩子抢先一步的张伯驹,马上派人向溥心畲洽谈购买“中华第一帖”《平复帖》,没想到溥心畬却故意刁难提出要价20万大洋。

面对溥心畬开出的天价,即使是富贵出身的张伯驹也感觉到了巨大压力,后来他是如何保护《平复帖》免于流入国外的命运呢?请跟随孚链艺术一起走近张伯驹与书画收藏的峥嵘岁月。

 

对于有人笑他为何不惜售卖祖宅,哪怕倾尽家财也要收藏这些艺术品,却从不转手倒卖谋利时,张伯驹说:

“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他去世后,有学者这样评价说:

“张伯驹绝非如今天某些人所评价的——仅仅是个把《平复帖》、《游春图》捐了出去的有爱国心的大收藏家。博雅通脱的他是有些孤独和落伍的,然而他的孤独和落伍,要透过时间才能说明其含义……张伯驹富贵一生亦清平一生。他正以这样特殊的经历,演示了一个‘人’的主题,一个中国文人的模样和心情。

“感受到张伯驹更多的是人的气息和光泽。而这,才是永恒之物。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则评价说:“阅读张伯驹,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无论潮起潮落,他始终温雅自如淡泊以待,若问世间何为尊贵,大概他就是那中国古典时代里最后的贵族。

 

本文转自 孚链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文于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评论0

请先

没有账号? 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
'); })();